日期:2025-07-17 03:25:21
日期:2025-07-17 03:25:21
当“一类事”集成服务成为常态、全国通办成为惯例,人们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办事便捷度的量变,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质变
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《关于健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重点事项常态化推进机制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,明确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重点事项清单管理和常态化实施,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加强部门协同和服务集成。
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,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政府服务流程再造、多跨协同和数据共享,将原本需要跑多个部门、交多份材料、耗时费力才能办成的“一堆事”,打包整合成一窗(端)受理、一网办理的“一件事”。作为优化政务服务、提升行政效能的重要抓手,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既是对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“办事难、办事慢、办事繁”问题的回应,更是对政务服务中“条块分割”“信息孤岛”现象的破除,是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
2024年1月,国务院出台《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的指导意见》,对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作出整体性部署,确定了13个重点事项。随着各地的推动落实,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取得了良好效果,办事环节、办理时限和费用成本大幅减少,群众实现“少跑腿”甚至“零跑动”,营商环境持续优化,民生获得感大幅提升。但随着群众需求变化以及新的服务场景不断涌现,重点事项的动态更新和范围拓展成为必须,再叠加上原有的涉及部门多、流程复杂、数据壁垒深的“硬骨头”事项,对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提出了更高要求。既要防止改革“一阵风”,又要实现政务服务从“能办”向“好办、易办”转变,就需要长效机制的加持。《意见》围绕如何实现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常态化,从服务内容、运行系统、制度规范等方面作出了详细部署。
以全生命周期引导服务内容常态化。此前推出的第一批重点事项主要针对高频、面广、问题多的13件事。此次《意见》提出围绕经营主体和个人两个“全生命周期”构建“总体清单”,覆盖了从企业开办注销到个人生老病死的核心场景,形成常态化的基础事项框架,实现了从“单点突破”转向“系统构建”。同时,统筹谋划地区行业重点事项,逐步实现全国通办,并鼓励地方、行业建立特色事项清单,拓展应用场景,让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的服务内容既有固定菜单又具灵活性。此外,《意见》突破性提出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向“高效办成一类事”拓展,通过全流程服务让相关的“一揽子”事项得以集成办理,从解决企业群众的单一诉求发展为解决一类问题,有助于提高服务的整体效应。
以立体协同确保系统运行常态化。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并非多个事项的简单拼接,而是跨层级、跨部门、跨区域的立体协同。目前已经在平行窗口整合、上下系统联通、数据共享上搭建了良好基础,《意见》的出台则对权责明晰、流程优化和数智赋能提出了更高要求:强调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本行业领域重点事项的统筹协调,配合解决地区的难点堵点问题;做好牵头部门明确负责事项实施步骤、统一工作标准,配合部门协同做好流程优化、业务衔接的跨部门责任划分,有利于破除部门壁垒;明确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,持续完善政务数据共享责任清单,加快公安、海关等领域政务数据回流地方,有助于突破跨地区协同难点和解决数据纵向割据难题;探索“人工智能+政务服务”应用,为工作人员提供智能辅助审批、智能分析等支撑……《意见》以系统化的设计,确保了改革运行常态化。
以法治规范保障探索创新常态化。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要求政府部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、提升服务效能,而任何改革创新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障。《意见》强调围绕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加强政务服务制度建设,及时制修订相关行政法规、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;要求完善政务服务标准体系,制定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办理模式、政务服务大厅和平台集约化建设指南等国家标准,加大标准实施力度,提升政务服务的标准化、规范化、便利化水平。这些举措既为改革实践提供坚实的法律和制度支撑,保障全国协同落地,更以制度刚性将“高效”与“长效”深度嵌入“规范”轨道,使“高效办成一件事”的改革实践始终在法治框架内推进,成为依法行政的生动写照。
企业和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,与一件件具体的政务服务事项紧密相关。《意见》回应了人民群众对高效政务服务的朴素期待,是“以人民为中心”执政理念的制度化表达。当“一类事”集成服务成为常态、全国通办成为惯例,人们感受到的将不仅是办事便捷度的量变,更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质变。期待各地以钉钉子精神推动《意见》落地生根,加快制度标准建设,不断探索创新举措,让政务服务改革的红利更快、更持续地转化为人民的满意度、获得感,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(金莹,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、重庆城市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教授)
广禾配资-广禾配资官网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-炒股配资平台技巧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